天生狂野 (Born to Be Wild) 線上看 簡介别名:回歸野性 / 還你野性
地區:美國
年代:2011
首播:2011-04-08(美國)
演員:摩根·弗里曼 / Birute Galdikas / Vanessa Sheldrick
時長:40分鐘
類型:紀錄片
|
||||
《天生狂野》講述的是發生在人類救助人員和成爲孤兒的野生動物之間的故事。 一些動物在出生之後,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成爲了孤兒,在大自然中孤苦無助的它們很容易死亡。這個時候,一些善良的人們充當起了「救世主」的角色,自然保護小組、野生動物救護組織和一些環保人士自願自覺地開始了拯救野生動物孤兒的活動。 在《天生狂野》中,觀衆能看到剛出生不久的大象和猩猩在救護站里得到了人類無微不至的照料並且最終重返自然的過程。也能看到世界著名的靈長類動物學家比盧特·葛萊迪卡斯爲保護猩猩種羣而做出的努力和奮鬥。 幕後製作 17年前的夙願 17年前,本片的編劇兼製片人德魯·菲爾曼來到了東南亞旅遊,他訪問了婆羅洲,拜訪了知名的動物學家比盧特·葛萊迪卡斯。回來之後,他的腦子裡就盤旋著一個念頭,要把葛萊迪卡斯的故事用IMAX格式拍成電影。雖然IMAX誕生於1970年代,不過,直到菲爾曼萌生念頭的1994年,要拍攝一部IMAX的紀錄片還在紙上談兵的階段。於是這個念頭就在他的腦子裡縈繞了一年又一年。十幾年之後,一個朋友給菲爾曼放了一段從新聞中截取的片段。這個片段講述的是一個叫做丹姆·謝爾德里克在肯亞照顧孤兒大象的故事。看到這個故事之後,菲爾曼覺得這兩個女人的故事有著相似和相通的地方,他完全可以把這兩個故事並列地放在一部電影裡加以展示和表現。菲爾曼說:「她們才是這個地球上真正的英雄和環保者。」 爲了能最大程度地展示亞熱帶雨林的豐茂和非洲平原的遼闊,換而言之,是爲了展示這兩個地方的物種多樣性和環境多樣性,同樣也是爲了還願,菲爾曼選擇了IMAX加時下最爲時髦3D技術作爲影片的「本底」。他說:「但凡只要是去過那裡的人,都會震驚於地球上生物的多姿多彩,婆羅洲的物種多樣性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即使在今天,人們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婆羅洲里有多少種生物。所以,要營造出一種令人身臨其境又難以忘懷的觀影體驗的話,用3D加上IMAX是最爲合適的。」IMAX、3D、生態學紀錄片的組合很快就吸引來了導演大衛·里克雷。大衛·里克雷是一個專注於拍攝IMAX格式的生態學紀錄片的導演,他已經執導過了數部這樣的影片,經驗可謂豐富。里克雷說:「沒有什麼能比執導這麼一部影片令人興奮的了,當我們帶著大型的機器在不同國家質檢穿梭的時候,我會覺得這是全世界最美好的事情,因爲我們的工作結果是可以讓全世界的觀衆看到地球上的自然。如果你無法來到野外或者是親眼看到這些生靈,那麼在IMAX上看到,則是最好的事情。」爲了能讓人們欣賞到最好的IMAX-3D的畫面,里克雷請來了《海底世界3D》的幕後班底。里克雷說:「操作IMAX-3D設備非常複雜,也很繁複,所以找到那些最具有經驗的攝製組是影片拍攝的關鍵。所以我找來了《海底世界3D》的班底,他們全是行業中的精英,也是把影片拍攝完美的保證和基石。」 出於對環保事業的熱愛和一份責任心,著名演員摩根·弗里曼主動請纓,要在影片中擔任旁白。弗里曼極具標誌性的聲音爲影片增色不少,對於這項工作,弗里曼說:「這部影片講述了兩個偉大的女性的偉大的工作,是她們的行爲打動了我。我在爲影片做配音的時候,帶著極大的尊重。我想,現在是時候關注一下生物和環境問題了,雖然我們也有關注,但是關注的還不夠。」 拍攝和鄉愁 進入了實質性的拍攝階段,劇組就迎來了野外拍攝的挑戰。最大的挑戰來自外景地之一的婆羅洲的自然環境。按照劇本的設計,攝製組要長期跟拍一對小猩猩在人類的照料下健康成長並重回自然的過程。拍攝人類的照料並不困難,因爲這一切大多發生在比盧特·葛萊迪卡斯爲猩猩創辦的營救中心內。困難的是,拍攝猩猩被放歸自然後的鏡頭。菲爾曼說:「這是這個故事的情緒高潮,因爲拯救動物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將其放歸自然,否則還不如把動物送進動物園。但是這麼做,他們就不再是野生動物了。」劇組跟蹤拍攝的猩猩叫做辛尼加和普士卡,爲了能拍到作爲它們作爲野生動物的鏡頭,劇組跟著猩猩走了很遠,來到了雨林內部。那些巨大灌木和樹林讓帶著巨型器材的劇組行動不便。大衛·里克雷說:「我當時是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影片拍攝出來,如果僅僅是因爲困難就放棄了拍攝動物放生的環節那就太失敗和遺憾了。整個劇組很團結,很有鬥志,因爲已經60多歲的葛萊迪卡斯已經在野外和猩猩生活了幾十年,我們還有什麼不能克服呢?再說,如果沒有拍攝到這些鏡頭的話,那麼這部紀錄片就白做了,因爲只有前面那些內容,它和大部分在電視台里播放的紀錄片沒什麼實質性的區別。」劇中的第二個故事拍攝的是丹姆·謝爾德里克在肯亞救助大象,這個故事發生在肯亞的國家公園。因爲肯亞時常出現在一系列的紀錄片中,而且也有人拍攝過關於謝爾德里克的紀錄片,所以劇組只用了五個星期就把肯亞的大象救助計劃拍攝完畢了。里克雷說:「在非洲的拍攝很順利,也很開心,因爲我們不用克服太多的像是在熱帶雨林里的困難,而且這裡的援助大象的計劃開展得很完備,有當地ZF和國家的支持。而在婆羅洲的猩猩,則幾乎是在靠葛萊迪卡斯的一己之力支撐的。我希望這部電影上映之後,所有人都能多關心一點婆羅洲,多關心一點我們平時多忽視的動物。」 劇組回到美國之後,整個攝製組集體對大自然產生了「鄉愁」一般的情感。弗里曼說:「這是一段讓人難以忘懷的經歷,在經歷完這一切之後,我才會回過頭來反思自己的行爲。畢竟,這個地球不是人類所獨享的。」導演里克雷說:「我以前雖然也拍過關於動物的紀錄片,但是從來沒有涉及過亞洲的虹猩猩也沒有了解過大象的生活。這次的拍攝給了我很深的觸動。首先是自然的,其次是那些甘願在自然里付出自己一切的科學家的。正是有她們的努力,我們才能在這個世界上欣賞到令人咋舌的物種多樣性。」整個劇組中最懷念自然的是德魯·菲爾曼,因爲他已經爲這個項目準備了十幾年的時間。他說:「拍攝這部電影,讓我在心靈上又多了一個家鄉,那就是野生動物和自然。它們的存在證明著人類的存在,它們的生存環境和我們息息相關。我希望從電影院裡出來的人都能自覺地做些什麼,因爲地球只有一個,人類和野生動物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同類』。」 花絮 ·影片中有12個場景使用了4K清晰度的IMAX數碼攝影機拍攝,這是這種機器第一次被用在長片的拍攝中。 ·影片的數碼IMAX攝影機重達75磅(約合34公斤)。這個重量是傳統膠片IMAX攝影機的四分之一。 ·本片是最早的幾部用3D-IMAX格式攝製的紀錄片。 ·影片於2011年3月30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婁的科學中心的IMAX影廳舉行了首映。參加首映的觀衆來自加拿大的幾所學校。 ·影片在亞洲的婆羅洲和非洲的肯亞取景拍攝。 ·影片中出現的比盧特·葛萊迪卡斯(Biruté Mary Galdikas)是世界上最爲著名的靈長類動物研究專家。自1971年她25歲以來,一直與紅猩猩生活在一起,開展了世界上爲期最長的單人對野生哺乳動物的持續研究。 |
||||